關于蜂窩炭用于VOCs治理,想必VOCs治理行業的朋友都對今年的這個政策變化記憶猶新!今年8月,生態環境部《國家污染防治技術指導目錄(2024年,限制類和淘汰類)》征求意見稿發布,其中,“無原位再生系統的VOCs蜂窩狀活性炭吸附凈化技術”列入淘汰范圍,不可應用于全行業VOCs治理。征求意見發布后,在行業內引起熱議。一個月后,《國家污染防治技術指導目錄(2024年,限制類和淘汰類)》公示稿發布,將13項淘汰類技術改為12項,該技術得以保留,很多中小企業暫時“松了一口氣”,吃了“定心丸”?!吨袊h境監察》雜志10月刊發了第五環境監察專員辦公室雷俊同志的《為什么目前不能對蜂窩活性炭做“減法”》。文章從蜂窩活性炭的短板及目前優勢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充分表達了作者的立場和觀點,接下讓我們一起探究下!
蜂窩活性炭具有表面積大、孔徑分布均勻、通孔阻力小、吸附容量高等特點,其環保設備具有吸附床體積小、能耗低、易安裝、運行成本經濟實惠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化工、醫藥、噴涂、印刷等行業的廢氣治理。征求稿將其列入淘汰范疇,主要原因在于從其技術及材料本身來講,確實存在明顯短板。
01吸附能力弱,廢氣排放易超標相對顆粒狀活性炭而言,蜂窩活性炭吸附能力較低,使用一段時間后,容易出現發白、吸附孔堵塞、吸附飽和等現象,如只采用拋棄式活性炭吸附VOCs,會導致吸附效率明顯下降、廢氣排放超標等情況頻發。
02使用壽命短,運行成本增高?;钚蕴扛鼡Q周期一般不應超過累計運行500小時或3個月。實際使用中,更換周期要根據企業具體情況確定,如果企業訂單增加、產量增大、廢氣量增多,更換時間會更短,頻繁更換導致運行成本增加。
03轉移損耗率高,異地難再生利用蜂窩活性炭結構輕便、易更換、易安裝,但其強度低、易破損,在運輸、安裝過程中,損耗率高,難以在異地再生利用。
04廢棄物體量大,二次污染難處理一次性活性炭處理VOCs,通?;钚蕴渴褂昧坎粦陀赩OCs產生量的5倍,即1噸VOCs產生量,需5噸活性炭用于吸附。大量更換的蜂窩活性炭,難以異地再生利用,成了危險廢棄物,增加企業處理難度和處理成本;不規范存儲和處置,還會帶來二次污染。
05企業管理缺位,治理效果差很多中小型企業或環保公司選擇使用蜂窩活性炭治理VOCs,往往只從自身成本和收益出發,未按照科學配置和運維要求使用該技術,出現活性炭處理工藝設計不規范、填充量不足、更換不及時等問題,導致廢氣治理率低,環境違法行為頻發。
盡管蜂窩活性炭存在上述弊端,但目前來看,蜂窩活性炭在VOCs治理中也展現出了諸多優勢,這些優勢使得其在行業內得到廣泛應用,而不能簡單做減法將其淘汰,要從權衡產業、經濟及治理技術發展等多因素綜合考慮。若突然全面淘汰,對行業成本和排放治理將產生負面影響。運用廣泛,難以尋找成熟技術替代蜂窩活性炭因其優越的吸附性能被企業廣泛使用,在VOCs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針對低濃度、大風量的VOCs治理,目前行業內尚無更加經濟成熟的治理技術替代。雖然焚燒工藝理論上可以更好地治理VOCs,但對于一些中小企業來說,需要花費更多的治污成本,而治污效率能否提高,效果有待檢驗。
特定工藝下的治理效果具有優勢蜂窩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高、結構穩定、易于再生和適用范圍廣等特點,是一種高效、環保的廢氣處理材料,其治理技術在特定的工藝下,效果依然很好,尤其在工業涂裝、包裝印刷、油品儲運等行業VOCs治理中,具有相對優勢。
價格便宜材料易得,運行成本優勢明顯相對于顆粒炭吸附材料,蜂窩活性炭更便宜且易獲取。其低壓降特性在高風量廢氣處理系統中具有顯著能效優勢,降低了系統運行成本和能耗,更換也比顆粒狀活性炭方便且運營成本低。
原位再生技術興起,帶來新的發展可能蜂窩活性炭異地再生利用難,但隨著原位再生技術的發展,蜂窩活性炭吸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恢復,延長使用壽命,減少更換頻率,提升其經濟性和實用性。特別在光氧化、等離子設施逐步淘汰過程中,蜂窩狀活性炭吸脫附+催化燃燒工藝被大量作為過渡使用,進一步增加了蜂窩活性炭的使用范圍。
綜合考慮,蜂窩活性炭移除出擬淘汰名單,有它的歷史原因、現實作用和技術優勢。
一方面,VOCs治理技術均有其適用范圍,并非所有VOCs產生工況均需配備高效高端的VOCs治理技術,過于高配相當于“大炮打蚊子”,不僅是對資源的浪費,也增加了企業治理成本,科學適合才是最佳選擇。另一方面,蜂窩活性炭吸附VOCs治理技術和光氧、等離子等治理技術又有本質不同,前者通過科學設計、升級再生技術、提高吸附率、增加多元化技術應用、及時運維和更換活性炭,廢氣治理效率可達到較高水平,而后者在使用中設備易毀壞,廢氣治理效率也低。
如何提升蜂窩活性炭可持續性和再生效率,將成為未來行業的一個焦點。行業痛點倒逼VOCs治理技術的發展,治理高效、運行成本親民的VOCs治理非焚燒替代技術將很快出現,蜂窩活性炭治理技術若仍滿足現狀,不創新深度和廣度,最終還是會退出歷史舞臺。
(此網站新聞內容及使用圖片均來自網絡,僅供讀者參考,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或冒犯,請聯系刪除,聯系電話:021 3323 1300)